close
西方應傾聽亞洲的聲音
亞洲對這場金融危機保持沉默,到底意味著什麼?帶著大量幸災樂禍成分的暗自得意?對亞洲經濟體同樣會被擊垮的恐懼?或者,這反映的是清醒思考後得出的結論——在這樣一場風暴中,沉著與冷靜是必需的?令人驚訝的是,儘管中國、印度和日本這三個亞洲經濟的基石所體現出的沉著與冷靜,為人們提供了希望,即在這場席捲而來的風暴中,可能存在著一些維繫穩定的支柱,但西方國家在關於此次危機舉行的一系列會談中,雖提出了無數看法,卻極少對亞洲的觀點給予關注。
亞洲國家並未表現得幸災樂禍,雖然它們的確有一些理由可以這麼做。從許多方面來看,美國和歐洲決策者們目前的所作所為,與他們在1997年至1998年為亞洲決策者提供的建議完全相反:不要拯救破產的銀行、提高利率,以及平衡預算。如果這些亞洲政府當時“獲准”像西方國家政府目前這樣行事,那麼成百上千萬印尼人和泰國人的處境將會更好。即使要求西方國家向亞洲道歉,也沒什麼不對的。
亞洲人也並沒有被嚇倒。他們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了很多寶貴教訓:不要過快開放金融領域、借貸要適度、認真儲蓄、關注實體經濟、對生產進行投資,以及注重教育。因此,當美國正忙著建造一個不切實際的金融帝國時,亞洲人卻把重點放在他們的實體經濟上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的最新增長預測顯示,中國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9.7%和9.3%,印度則分別為7.9%和6.9%。
同樣重要的是,亞洲人的頭腦從未被“市場萬能、政府靠邊”這種奇怪的意識形態信仰所佔據。大多數亞洲決策者都對前美國總統雷根(Ronald Reagan)的聲明——“政府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,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”——感到無法理解。前美聯儲(Fed)主席艾倫·格林斯潘(Alan Greenspan)也只是在最近才承認自己理念中的愚蠢之處,他承認,放貸機構不能做到自我監管。相比之下,幾乎所有亞洲各國政府都認為,市場那只“看不見的手”所具備的力量,必須受到“良好治理”(good governance)這只“看得見的手”的制衡。亞洲對於“良好治理”的重視,或許是這場風暴中一筆貨真價實的財富。
過去,亞洲各國政府希望,它們的西方同行能成為“良好治理”的樣板。這裏有一個故事說明,時代已發生了何種改變。今年,一位歐洲銀行家詢問印度央行(RBI),如何獲取印度的銀行牌照。印度官員向他簡述了相關條件,並稱印度當局還會對他的監管機構做出評估。這位歐洲銀行家微笑著說:“沒問題。我們擁有出色的監管。”印度官員答道:“次貸危機之後,我們對美國的監管沒有信心;北岩銀行(Northern Rock)事件之後,我們對英國的監管沒有信心;法國興業銀行(Société Générale)事件之後,我們對法國監管沒有信心;瑞銀(UBS)事件之後,我們對瑞士的監管也沒有信心了。”總之,西方國家曾認為自己在監管領域擁有黃金標準,但這一標準已不復存在。亞洲人意識到,他們必須打造自己的標準。幸運的是,他們不會冒失地轉向過度監管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(GIC)的陳慶炎(Tony Tan)表示:“我們應當警惕過度監管、貿易保護主義,以及全球化倒退。”
陳慶炎的看法,反映了亞洲人的一種擔憂:迄今一直作為國際自由經濟秩序“監護人”的美國人和歐洲人,將會遁入貿易保護主義。亞洲各國還知道,自己正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群體,因此,在穩定經濟體系的行動中,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大國,中國在這場危機中表現得極為負責。中國禮貌、鄭重地接待了那些畢恭畢敬前來中國尋求資金的西方銀行家。並且沒有提醒他們,僅僅一年之前,這些銀行家中的許多人,曾嚴厲指責中國在開放金融行業時所持的保守思想。中國的這種謹慎,目前已被證明是正確的。更為重要的是,中國仍繼續穩步購買美國國債,以此向市場證明,未對這些債券喪失信心。
亞洲各國政府在上週末於北京召開的亞歐首腦會議(Asia-Europe Meeting)上,展示出它們的冷靜。中印兩國總理溫家寶和莫漢·辛格(Manmohan Singh),發表了內容深刻的演講。可悲的是,西方媒體幾乎沒有對此進行報導。溫家寶強調,要發展實際經濟;辛格則表示:“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,我們雖然有一個全球性的經濟,但是缺少一個能提供有效治理的全球性政體,對其形成支援。”亞洲國家的領導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議。西方國家應予以關注。
雖然美國和歐洲的公眾正在對自由貿易喪失信心,但亞洲各經濟體仍致力於達成自由貿易協定。極少有西方人注意到,中國與東盟(ASEAN)締結了一項協定,在該協定框架下,將創建一個擁有17億人口、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(FTA)。日本和印度也與東盟有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。這種日益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,將成為保持穩定,以及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支柱。
真正的好消息是,很少有亞洲人喪失掉對未來的樂觀情緒。他們對這場危機本身不抱幻想,但他們相信,自己仍處於建立亞洲世紀的正確軌道上。這就是為什麼,亞洲的主要經濟體會在這場風暴中做出冷靜的反應。此時此刻,對未來的信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。
本文引用自此
短評: 若美國的準備貨幣的地位不變,美國人若仍是最大消費國,
如果美國緊縮消費,其他國家的經濟應該好不起來,
如果美國開始過度監管,或是貿易保護主義在各國間興起,
那復甦的時間肯定要拉長。
本文引用自此
短評: 若美國的準備貨幣的地位不變,美國人若仍是最大消費國,
如果美國緊縮消費,其他國家的經濟應該好不起來,
如果美國開始過度監管,或是貿易保護主義在各國間興起,
那復甦的時間肯定要拉長。
全站熱搜